文章提供:图文资通组
文章来源:https://fc.bnext.com.tw/ai-replace-human/
发佈日期:2020.03.08 消息来源:数位时代

编按:今后的 30 年间,将有九成人口失去工作。人类正面临的情况是:越来越聪明的 AI,将慢慢剥夺一些重复性高、技术性低的工作。若是 AI 持续进化且普及,是否就没有能留给人类的工作了呢?
牛津大学副教授麦克・奥斯本尼(Michael A. Osborne)等人,在2013年发表的论文〈就业的未来〉(The Future of Employment)中,主张「在10至20年内,(美国)劳动人口中约有47%的人将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自此,各种「能存活于人工智慧时代的职业」、「未来时代所需的技能」等文章或书籍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也有人认为,像「无法自动化的非制式工作」、「创意工作」或「需要和人类沟通的工作」就能在人工智慧时代中残存,更何况新的工作需求也会陆续产生,因此根本不必操心。
但是,我的想法是,若以20、30年的尺度来思考,人类真的就什么工作都没得做了。当然,总人口中大约会有5%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吧。恐怕无论在哪个时代,那些特别聪明的人、知人善任的人、长相或举止极富魅力的人,都能做喜欢的事,愉快度日,工作也是要多少有多少。
然而,人口中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是不上不下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即便稍微有点创造力或沟通能力,就算找不到工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以学校老师为例,小学老师便是论文〈就业的未来〉所举出的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职业案例。但是,我实在不认为将孩子们集中至同一处,并由称为老师的人讲课的这种现行教育系统能够延续下去。30年后,这套系统必定会开始崩解。随着日本人口的锐减,限界集落也不断增加,实在很难想像政府会为了维持公教育(国民教育)而掏钱出来。虽然还不知道会发生在哪个时间点,但网路教育应该迟早会成为主流趋势。
听到我这么说,或许会有人想表示:「交朋友和人际沟通也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都过了30年了,社会自然也会骤然改变。
在1980年代时,电电公社(现今NTT的前身)试图推广运用电话线路建造而成的CAPTAIN System。这个系统能够获得生活资讯,用户之间也能透过类似于现今社群网路的留言版来进行交流,甚至还能从事网路购物,抢先办到现今网路能做的事。但是,CAPTAIN System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惨遭淘汰。业者与用户都做出「网路购物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的结论。由于这项惨痛的创伤,1990年代Amazon以网路书店之姿登场时,也承受着「像这样的服务根本无法成功」的闲言闲语。然而,现今的我们却是理所当然地使用着网路购物。
而那些认为网路教育不堪用的意见,在我眼里就和当时否定网路购物的论调一模一样。
你想想,意识高涨的父母,应该会想为孩子找到最棒的教师吧。若是能让比尔・盖兹(Bill Gates)当家教就太完美了。但是,要僱用这么优秀的家教是不可能的。话虽如此,意识高涨的父母还是不会想把宝贝孩子的教育,託付给从听都没听过的大学取得教师执照的「普通教师」吧。与其这么做,还不如修习像哈佛大学迈可.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的网路课程嘛。
今后的30年之间,将有九成的人失去工作。而从现在至十年后的2028年*,这样的趋势会明显到任谁都看得出。(*註解:原书“ユーチューバーが消灭する未来 2028年の世界を见抜く”于2018年写成。)
但是,所有工作都消失不见的现实实在是过于残酷。运气好的人,八成会用彷彿仍有所必要的模样,试图持续干着不做也无所谓的工作吧。
接下来会发生的,是「愚笨的AI」和「聪明的人类」之间的竞争。
愚笨的AI将随着技术的发展愈来愈聪明。不久之前,语音辨识仍不堪用,但现在灵活运用AI技术的APP,却已经能轻易地在旅途中进行同时口译了。而且就连只有最尖端的AI才办得到的事,也是再过个两三年就会出现免费APP服务。
随着机器翻译和语音辨识技术的进步,现在的装置和APP已经进行即时翻译了。《2028》作者冈田斗司夫认为,未来人们将不需要学习外语。
相比之下,人类可不只是进步缓慢,倒不如说是愈来愈退化。过去几乎所有人每天都会从事体力劳动,而现在能撑过体力劳动的人大概只剩下全体人口中的两成而已。大多数的人并非变聪明,单纯是变得无法忍受体力劳动。
我也是没有智慧型手机,就连简单的汉字都写不出来的人。「今后的AI能解读自然语言到什么程度?」这项提问,和「今后我们会写不出多少汉字?」的疑问是一体两面的。AI愈来愈进步,我们就会愈来愈无能。聪明的机器会依照人类的愚蠢顺序,夺走他们的工作。
位于顶端的优秀人类,或许将来仍然能比AI更杰出,但就算是他们也无法每年都聪明个两三倍。用马拉松来形容,就是顶尖成员中的跑者纪录时间变动不大,然而整体跑着的平均纪录时间却是愈来愈差。而后头的AI跑者,则是确实地缩短纪录时间,急起直追。
由于我曾经参与动画及特摄的制作,对这种变化更是感同身受。
让我用特效来举例。
我很喜欢约翰・卡本特(John Carpenter)导演执导的《纽约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这部近未来科幻电影。你知道吗?在主角乘坐滑翔机趁夜潜入纽约的场景中,监视器萤幕照出了大楼的线框模型,而该幕影像并不是CG技术。他们採用的是在涂黑纸箱上贴胶带的拍摄手法。当时CG成本高昂,用手工做出具CG风格的影像会比较便宜。
在《纽约大逃亡》这一幕,寇特・罗素饰演的重刑犯大蛇・普利斯金(Snake Plissken)乘坐滑翔机潜入纽约市解救总统。画面中的纽约市并非使用电脑特效动画,而是由该片的特效团队重复使用已在其他片段使用过的纽约市模型,并利用绿色胶带加上黑光灯拍摄而成。
然而大约到了《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时,全剧採用CG技术制作已变得再自然不过。现在好莱坞也大量僱用CG工程师,这是因为现在CG的成本远比人类便宜。由于这个原因,制作特摄场景或大型道具的人便接连失业。若是那些手工制作场景的人表示「我们会从零开始打造出品质不输CG的太阳系外行星风景!」大概也是找得到工作吧。但是,他们只能获得比以前廉价许多、和无酬差不多的收入。
只要捨弃虚荣、自尊及金钱,这些工作就要多少有多少。
相反地,有趣的是,有时赚不了钱、更没有人需要的工作也具有价值。部落格便是经典代表。这是没有人下单,不做也没有人会感到困扰,也赚不了什么钱的工作。但是,当某个喜好偏门的傢伙觉得那个部落格有趣,价值便会就此产生,让部落客得到大家的感谢,有时还能进而产生钱潮。先前举的特摄场景案例也是一样,尽管酬劳或许近乎是零,但也可能在网路上得到盛大迴响。
过去被需要的工作会消失,相对地不被需要的工作则会陆续诞生。这就是今后工作的样貌。

前往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