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供:图文资通组

文章来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4260/digital-legacy

人死后,网路世界里的「数位遗体」该怎么办?

发佈日期:2019/08/06 消息来源:数位时代

2019.08.06 by 品玩 PinbWest

图片来源:Pixaby

去年,和我同龄的一位媒体朋友因为心脏病突然离世,而就在几个小时前我刚刚刷到他的微信朋友圈。事后我透过微信向他告别,这样做的不止我一个人,而这些信息是否可能被他的亲人点开我们并不知道。

这是我朋友圈里第一个真正停止更新的帐号(已知的)。

我曾几次点开朋友圈,回顾他生前记录的讯息。「若有机会选择,他愿意这些状态依然公开吗?这些信息会有一天被清空吗?如果我离开人世我的信息怎么办?」这些问题时不时在我浏览的时候从脑子里冒出来。

牛津大学曾有一项研究表示,在半个世纪之内,Facebook可能会被私人佔领,届时去世的用户会比活着的活跃用户还多。日本NHK电视台也曾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5%的日本网友对如何处理数位遗产感到不安。同时95.2%的网友不知道该拿数位遗产怎么办。

是个人的困惑,也是社会的困惑

图片来源:品玩

肉体之外,网路里也存在有人格的「数位遗体」。

前段时间我接触到一位圣母峰攀登者,虽称得上「身经百战」,但他依旧会在每次出发前准备一份遗书。除了写明承担一切意外风险之外,他还註明了自己的支付宝、提款卡等社群帐号和密码留给指定家人。

像这样在生前主动指定使用权继承人的情况不多,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假如意外先来临,我们在网路上的数位遗产将面临很多争议。

数位遗产主要可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物质数位遗产以现实财富作为基础,指的是和钱挂钩的,像支付宝、虚拟货币等;而精神数位遗产则指的是社群帐号以及上面承载的信息、个人文件等。

由于后者涉及到伦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使用者的「人格性」,法律尚无明确定论也无法类比统上的遗产继承处理,因此存在更多棘手的继承争议。

图片来源:品玩

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15岁的少女在德国柏林地铁站被列车撞击去世,她的父母想知道女儿是否有自杀倾向,便向Facebook提出访问其帐号的权力。Facebook以数据保护为原则拒绝了请求,柏林地方法院作出一审裁决同意了父母的要求。Facebook不服,再次上诉到德国联邦最高法院,但以败诉告终。

德国最高法院认为:数位财产也应该像信件、书籍、日记一样作为遗产留给继承人。而Facebook表示:虽然对家庭遭遇有情感上的理解,但是对于用户仍具有保护其个人隐私的权力,因此对于裁决结果表示尊重但不认同。

像案例中少女的Facebook帐号及其包含的内容,一定程度具有承载「人格」的特性,使得这个判决非常复杂,法律的缺失更加大了其难度。

以往的遗产主要是身外之物,涉及到人格利益的东西较少,或不作为主要遗产。而现在各种社群帐号等虚拟帐号中包涵的人格性成分之多足以形成一个「数位遗体」。一个人愿意在过世之后将传统的身外之物交给法定或意定继承人,但这或许不意味,这个人同样愿意在死亡后将自己拥有人格的「数位遗体」交给他们。何况,继承对于「数位遗体」来说并不是好的处理方式。

图片来源:品玩

「数位遗体」,暂无好归宿
另一个案例,今年伊索比亚航空空难中遇难的中国大四女生,由于微博帐号被媒体曝光,一些攻击遇难者生活方式的言论充斥其贴文下。面对这种情况,微博选择删除评论里的言论过激的帐号,并对遇难者的帐号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可以说,微博暂时接管了遇难者的数位遗产。

有这样一个冷知识:每年我们在各种网站、APP上点过「同意」的所有隐私政策、条款,如果要认真读完需要花上76个完整的工作日。而这些条款中与数位资产直接相关的一条是:用户仅对帐号拥有使用权,帐号所有权归平台公司所有。

可以说,我们手里各种数位信息的处理权力早已「被选择」。但这也使得网路公司不得不着手解决要面临的数位遗产问题。

2009年,FaceBook推出「纪念帐号」,用户可在生前指定一位委託联繫人,让其在自己过世后管理遗留帐户。其主页显示「纪念帐户」的灰色状态,可浏览但无法进行互动,仅作为Facebook用户追思和纪念的窗口。而这位管理者也只拥有更换头像和封面图片的权限,如需其他操作需得到法院批准。

Facebook纪念帐户 图片来源:品玩

Google在2013年推出「闲置帐号管理员」功能,用户可指定一名管理员,Google会在其帐号处于不活跃的状态时,发送其帐户下的数据给管理员。

苹果面对这个问题态度很「强硬」,它在条款中明确指出:用户的帐户不可转让,且Apple ID或帐户内内容所享有的任何权利将在用户被证明去世后被删除。

苹果服务条款 图片来源:品玩

中国一些大的网路公司暂无上线让用户生前做决定的平台功能,数位遗产处理方式依旧和普通遗产相似。常用的QQ和微信使用「回收」政策,用户的帐号长时间未登录,腾讯将对这些帐户进行回收以免资源浪费。回收帐号无法復原,这可能意味着帐号上的信息会被删除。如果帐户里面包含资产,亲属可以提供帐号资金来源、有效的电子信箱、死亡证明等资料进行资金转移。微博则可以透过微博客服申请帐户保护,官方核实相关信息之后会将去世用户的帐户移交到新的帐号持有人。

这显然不是对「数位遗体」最负责的处理方式,不过平台会因此省去了一大部分运营成本,也规避了可能在法律上的问题,尤其是数位遗产的法律还不成形的时候。

图片来源:品玩

「数位遗体」野葬
数据遗产问题的暴露催生了一些「在线处理网路遗产,实现网络数据永生」的生意。一些人开始考虑透过这些方式来处理数位遗产让它们得到保护或者持续更新,但我更愿意把这种行为称为「野葬」。

例如:Replika和Eter Nime是AI人工智慧的聊天机器人,可以在死后模仿你的声音与情人对话;Cirrus Legacy让你为指定的情人留下各种平台的帐号密码;Dead Social和GoneNotGone可以持续不断地向你的亲人发送你编辑好的信息,也会在他们的生日当天送去祝福。

GoneNotGone官网 图片来源:品玩

这些想法听起来有点吓人又有点酷,不过并不是太安全,比如Cirrus Legacy的业务已经停止运营。最终你只不过可能是花了一笔不小的资金,又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另一个地方,这行为很「野葬」。

有一天你离开了,网路世界里留下的数据到底怎么处置可能你不在乎,可能你也希望为它建立一座墓居,不管怎样这份权力你是有的。

现实里,你能做的最实际的可能就是在生前立份遗嘱,安顿这些数据的身后事。不过我们也期盼着法律对它有所保护,当然这里面能起到牵头作用的还得靠掌握着无数用户信息的巨头们。

网路时代,死亡可不能一了百了。

责任编辑:江可萱

前往页首